政治经济
🗒️普通人永远不要阅读,揭秘天下第一禁书的可怕之处
00 分钟
2023-12-18
2024-5-30
category
tags
type
status
slug
date
summary
icon
password

33两白银

话说清朝有一专门部门,一年到头只干一件事,就是计算一个普通家庭一年要赚多少米才能够解决一家温饱问题?答案是:33两白银,才能满足一家人的生计。
但是在清廷背景下,一个家庭每年的固定支出却要36两啊,也就是说,永远都有3两白银的缺口,俗称欠3两
为什么要这么设计?因为这样老百姓就更容易管理了呗,对吧?而且欠3两,按当时物价就是可以买100斤粮食,少了这100斤粮食,百姓锅里的饭始终不够吃,他们每天只有疲于奔命劳作,像永动机样不停的去奋斗,饿不S也富不起来,在贫穷、麻木、短视和担惊受怕中度过。
牛马精神
牛马精神
正因此驭民之术的存在,清朝才能统治了近300年。
大清帝国
大清帝国
清朝的统治者们是怎么想到这套治国方针的?
然而,这不正是《商君书》里所说的驭民五术之二,贫民和疲民吗?通过使百姓贫穷和劳累,从而让百姓不敢有非分之想,从而实现长久稳定的统治。
 
这篇文章,我们来简单聊聊这本所谓的天下第一禁书,《商君书》。

商君书

商鞅通过变法,将秦国由一个弱国,真正改造成富裕强大之国,为秦国将来统一六国,建立一统天下的秦朝,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历朝历代对于商鞅进行的富国强兵的变法都有极高的评价,而中国自秦之后几千年的历史,都与《商君书》基本吻合。
notion image
想了解商鞅、要了解中国人2000多年苦难的根源,《商君书》是必读之物。在历史中,《商君书》被称为天下第一禁书,严禁在民间流传,但在封建帝王手里,它是被反复学习的珍贵资料。
在一般人看来,帝王与人民应该是相互依存的,他们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帝王关心人民,而人民支持帝王。然而《商君书》却持不同观点,认为帝王与人民存在相互对立的关系,统治者首要学会的是如何掌控人民。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本经典竟然被多个朝代列入帝王之学,甚至一度被列为禁书,以防止百姓阅读。
notion image
在公元前359年,秦国是战国七雄中的弱国。为改变这一现状,秦孝公决定在秦国实施变法,而商鞅成为执行这一计划的关键人物。通过两次变法,短短十几年间,商鞅将原本弱小的秦国变成了数一数二的强国,也由此获得了“商君”的尊号。
但随之而来的就是变法的后遗症,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王登基。因为商鞅的变法得罪了太多的贵族势力,所以秦惠王登基之后,秦国贵族在商鞅身上罗织了一系列罪名,最后他得了一个车裂的下场。而《商君书》就是商鞅及其后世根据商鞅变法得出来的经典。

商鞅之于封建统治

商鞅变法的目标并非是为了人民,而是为了强国弱民。他将法律视为国家的基石,认为只有让人们服从法律,国家才能更好地掌控,从而防止人们形成强大的力量反抗国家和统治者。
notion image
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商鞅主张,任何国家要强大,首先必须控制人民。他认为国家与人民是相互对立的,国家越强大,人民就越弱小,反之亦然。因此,国家要实现强大,必须让人民变得弱小。
要让百姓安顺,让他们变得弱小,仅仅通过制定法规愚弄他们是不够的。因为人性本贪婪,当君主无法满足百姓的欲望时,这种贪婪就会爆发。因此,国家将面临无法阻止的灾难。
更好的做法就是重刑轻赏,治理国家不像是治理公司一样,虽然都是与人相关的,但是归根结底,他们的性质不同。奖赏变少了,民众就会拼命争夺,当他们的精力都放在为数不多的奖赏上时,统治阶层自然就高高在上了。
因此,因此主张重刑轻赏,并以武力来维持统治。他提倡以恶治善,而不是以善治恶,主张强调军事力量和法律的运用。如果统治者变得善良,那么百姓就会变得邪恶,若统治者就变得邪恶,那么百姓就会变得善良。
古代王朝之中向来都是奸臣多,忠臣少,奸臣的权力大,忠臣的权力小,通过奸臣滥权,来压迫民,这就是封建王朝的治国之法。百姓越弱,国家越强,百姓越强,国家就越弱。所以治理国家真正的手段就只有一条,弱民。要想办法让百姓越来越弱。

驭民五术

围绕着“民弱则国强”的中心思想,为了秦朝的强大,要如何才能打压百姓呢?臭名昭著的“驭民五术”就此诞生,被记录在这本书内,这五术分别是愚、弱、贫、疲、辱

愚的目的是让人们成为愚昧无知、没有独立人格且只会工作的生产机器。
《商君书》认为人的功能要统一到两件事情上来,和平时期,努力种田劳作,为朝廷创造财富,战争时期。竭力杀敌,保卫君上。除此之外的一切行为都是多余的,读书尤其多余,知道了太多不该知道的,就会去做一些不该做的,那就先把一批经典书籍给禁了。
商鞅把最早的教科书《礼》、《乐》、《诗》、《书》列为六“虱”之首,定性为“亡国之俗”。只要人们没书看,就不会胡思乱想,便会安心务农。同时他还提出禁止儒生、士卿和大夫游学授业,尽最大可能闭塞人们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

弱指的是从客观条件上让人没有反抗和威胁能力,因为绝对的暴力带来绝对的服从。
受制于科技水平,朝廷的武力上限无法提高,那只有把普通人的武力下限降敌。所以除了农具之外,百姓是被严格限制拥有铁器和铜器的。那句著名的”收天下之兵,铸以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把具体做法概括的很清楚。

在生存最低下限之外,掠夺人手里的一切剩余财富,所谓饱暖私淫欲,普通人衣食无忧,不但会失去奋斗的动力,还可能滋生邪恶的想法。
秦建立了严苛繁杂的赋税制度,光田租和口赋两项加起来就要占一年收成的2/3。并且根据汉书记载,秦朝时期,不论你实际拥有土地多少,一律按照朝廷认为每人应有的土地亩数征收。即便你可能因为天灾人祸导致手里的地已经没了,但你该上交的粮食一斤也不能少。
除了相对固定的田租和口赋外,还有杂赋这种纯看心情的临时征派。比如今年风调雨顺,收成不错,那你要多交一份,感谢皇恩浩荡,如果今年有旱涝并黄这些自然灾害,那你也要多交一份,好让朝廷修河开渠,亡羊补牢。
总之,我想收就收,你不要问为什么,“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一直到榨干你最后一口余粮为止。我认为和物质上的贫困一样可怕的,还有精神上的贫瘠,因为已经被”愚“过了,所以不会发觉贫有什么问题,只要有一口气在,就不会做出任何的改变,世世代代按照既定路线浑浑噩噩的走完一生,这才真正让人绝望。

用繁重的徭役榨干人的体力和精力,秦在一统天下之后,短短十几年间,完成了多项浩大的工程,动用的人力相当可观。据记载,修长城征用人数40万,筑阿房宫、骊山宫70余万人,通“直道”、“驰道”、水路等调用上万人是家常便饭。
徭役没有任何的报酬,甚至自备粮食、工具,并且被征用的人多为青壮年,这些家庭主要劳动力放着好好的田地不耕种,而是要外出数年白白打工。运气好的留下一身伤病,运气不好的早早丢掉小命。
孟姜女哭长城讲的就是这么一出悲剧。虽说是民间故事,但能长久流传并引起广泛共情的民间故事,往往有数量庞大的现实基础做支撑。由此可见秦国徭役的严厉苛刻。

用当代流行的话说叫PUA。
现代人遭受PUA一般是人对人、点对点。而商君书中提出的方案,是由巨大的国家机器对人进行无差别的系统性PUA。
睡虎地出土的秦简规定,农民在耕地时,眼睛不能乱看,耳朵不能乱听,嘴巴不能乱说,类似蒙着眼睛拉墨的驴,把人看作牲畜一般,甚至可能还比不上。若是农户家养的牛比较消瘦,人就要受刑,轻则皮开肉绽,重则一命呜呼。
此外,商君书中还提到应该废除一切物质上的享受,音乐、歌舞、装饰品最好全部一禁了之,彻底将人工具化。辱的目的很明确。
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
书中解释,对于百姓,你越侮辱他,他就越看重权力;你越让他弱小,他就越尊重官员;你越让他贫困,他就越看重奖赏。古人只能在上位者面前摇尾乞怜,对其羡慕嫉妒,又会因为自己未能跻身这一体系而且怜且怨。
如此看来,商君书提出的观点与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价值观完全背道而驰,这些举措极大的压缩了人的生存空间,限制了人的能力,把普通人定性为比牲畜还要低贱的”燃料“,人形”干电池“。

驭民五术之于恩情论

驭民五术的思想,在部分国人头脑中还留有影子,可以用”恩情论”的思想予以解释,恩情论的逻辑很简单,举个例子:
一个人在岸边待得好好的,你一脚把他踹到水里去,水里的人对你大声呼救,祈求你伸出援手,然后你把他救上岸来。 从此以后,你便对此有恩,被救者需要对施救者感恩,百依百顺,沦为人格上的附庸。
在当代职场和家庭中,仍处处可见“恩情论”的身影。

职场

工作中很常见的满勤奖、绩效工资、甚至是年终奖,实际上就是把一笔应该给你的钱扣下来,再通过额外奖励的方式赏赐给你,达到让你不敢请假、不敢犯错、不敢松懈的目的。举个例子,国内很多制度成熟的大公司在使用的绩效管理,每个月按照工作表现给你打分评级,评价为S的优秀员工发放2000的奖金,评价为C的员工扣工资(拆东墙补西墙),并且连续两月评价打C的员工将被开除“优化”。由于人性贪婪、欲望无止境,得到现有的工资久而久之就会想着再涨工资、获得更多,而当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不被开除、或者绩效奖金时,就渐渐淡忘了自己涨工资的需求,从而节省了企业的固定开支成本。

家庭

在家庭中,恩情论更为常见一些。父母喜欢把“我含辛茹苦把你养大,你怎么不听我话,还有吃我的用我的,为什么要顶嘴”之类的言论挂在嘴边。而事实上,父母未经孩子允许,就将他带到这个冰冷残酷的世界上。养育就像把人推入水中在救上来一样,是义务和责任,而非恩惠或施舍。更神奇的是,如果父母抱着履行责任的心去养育孩子,孩子往往能健康成长,并且感恩父母,而父母抱着施舍恩情的态度去教育子女,那子女的结局往往是盼着老东西抱金币。

封建统治

同理,商君书中的理论就是把所有人都推下水,再通过把个别人打捞上岸的方式,让没上岸的人三求四拜的请你高抬贵手拉一把,时间一久,那些还在水里的人已经忘记在岸上是什么感觉了,仿佛他们生来就在水里泡着一般。对于这些人,只需要维持住他们不被水完全淹没的状态,他们就会知足,再也不会幻想能够回到岸上,而上面宽阔的空间便可以有你一人或者一小撮人独享。

恩情论的扩展

先抽一鞭子、再给一个糖的行为非常实用。
在人际关系中的例子,PUA(搭讪艺术)中最常用的情绪拉扯技术:即为你制造一个情绪痛点,然后再满足你的痛点,从而使被PUA着在情绪上对你产生好感、包括喜欢或感恩的情绪。就有点儿类似于“不打不相识”,让你们相见恨晚的方式来拉与对方的距离。
在营销中,常见一种模式:“为你创造需求,然后再满足你的需求”。就像华尔街之狼里面有一段卖钢笔给陌生人的故事,关键点不是怎么夸奖这支笔,而是为客户创造需求:“可以请你帮我签个名吗?”
notion image
换一个更贴近生活的例子,利用定价策略引导用户决定购买的模式。假设麦当劳里汉堡成本8元,可乐成本0.8元。薯条成本1.5元。产品要如何定价卖给客户呢?
  1. 单独购买价: 汉堡14元,可乐9.5元,薯条单14元
    1.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这几样,哪个我都觉得不划算,尤其是可乐和炸土豆。这个价格让我觉得像怨种,可是我又想吃得饱、有主食、有肉类、有饮料怎么办?谁能帮帮我,杀杀价、省省钱?
  1. 店员向你雪中送炭、给了一个优惠套餐:汉堡+薯条+可乐 最低只要36元起,好划算啊,让你感觉占了便宜,且让你觉得“除此之外,别的选择都会让我面临亏损,感谢麦当劳”,因而促成了此笔交易。
    1. notion image

封建统治的官员架构

秦朝的官员等级制度
秦朝的官员等级制度
商鞅在当时是一名优秀的架构师,他认为真正强大的组织架构应该是这样:
统治者不讲情面,专用法律,然后让奸诈的人掌管大权,而奸诈的人会徇私枉法,所以人民会受到压迫,人民受到压迫就会越来越弱小。
和珅自称“奴才”,纪晓岚自称“臣”
和珅自称“奴才”,纪晓岚自称“臣”
如何理解“让奸诈的人掌管大权”,这里还要进一步分类讨论:
为官者中并非都是一开始都是奸诈之人,皇帝为了招揽人才、并制衡官场,需要通过八股文科举引入一些有清高理想的读书人。
为官入仕的人,本身也是普通人,也是欲望的载体。在官场中需要满足自己的求生欲、生理欲望、以及后期的社会需要等。
notion image
其中”执掌大权“则是一个不断激发欲望的猛烈毒药,拥有权力就能拥有一切。因此对于个体官员来说,为了满足自己不同层次的马斯洛需求,实现自己权利需求的无上目标,会逐渐学会向上管理,最终让自己为一个”让上层离不开的工具”,这就是封建统治之下的为官之道。
举个例子,封建统治下,土地归皇帝私有,朝廷需求是要用土地收割百姓,让百姓交更多的地税。此时那些投身实业发展、为民造福的官员则成了不识时务的另类;那些大搞土地规划,抬高地税的官员则会功勋显赫、节节高升。
这样恶化的社会现状,一定会引起人民的反抗。因此,封建统治者还会注意两点:
  1. 让人民越来越弱小。剥夺他们应有的东西,或者是让他们得到的越来越少,并通过激发内斗,将阶级矛盾转移为内部对立的矛盾,从而限制他们的团结力与武力。
  1. 不能没有希望,要有奖赏和可以逆袭的机会,并且让他们争得头破血流。

封建制度的受益者

在秦国的这场变法之中,可以说是除了皇帝,所有人都是输家。
对于贵族来说,取消了世袭制,他们原有的土地不被承认,开始以军功论爵:谁在战场上立功多,那么谁就越容易大富大贵。以军功论爵的目的不是为了公平,而是给百姓一条可以逆袭的道路,以免你太过于绝望,失去了奋斗的意义。
对百姓来说,虽然可以取得田地,但是你种了田,你就不能走了,必须一直种下去,给皇帝来交税,甚至是实行连坐制度,实行父子分家,分散民众所有的亲族关系。刑重赏轻,各种严重的刑罚制度,让民众苦不堪言。当时的百姓几乎一生只能做一件事,在和平年代就拼命的种田,为国家提供粮食,提供多了还没事,你要提供少了就要接受酷刑,这也就导致秦朝的百姓开始渴望战争。因为在秦朝获取爵位的唯一渠道就是军功,而战争也是商鞅留给当时民众仅有的上升空间,所以秦国的军事实力是非常强大的。
军功论爵并没有被后世的国家所汲取,因为这是一条祸根。在和平年代的时候,百姓没有上升空间,所以秦国的百姓非常渴望战争,甚至到了后期,每次社会矛盾激烈的时候,都要通过战争去解决。

封建制度对发展的限制

历代封建王朝把《商君书》奉为圭臬,用了2000年都不肯扔,原因在于此方法论实施的成本低,“可以让你更好”或“可以让你更糟”,都是有效的管理办法。前者的成本要比后者高得多,并且会越来越高,因为人的需求是无止境的。
“可以让你更好”的管理方式的投入永无止境,早晚会把自己玩崩,并且现代与古代的生产力天差地别。管理者不可能有多余的资源去考虑其他方案,只能把”我不能让你更好,但我能让你更糟”这项技能练得炉火纯青。
当然,低成本的代价是低质量。驭民五术的管理方式,打击了人在生存之外的需求和主观能动性,从而在客观上遏制了生产力的提升
比如因为普通人想穿更精致美观的服装,于是纺织业蓬勃发展,纺织业发展促使蒸汽机诞生,蒸汽机改良后被运用到火车、轮船上,提高运输能力,人们能去的地方更多了,便产生更多的需求,更多的机械技术也由此不断问世。这个过程被后世成为工业革命,而这一切仅源于普通人也想穿的好看点。
这个过程即使在今天也在不断发生着,当初为了游戏玩家研发的独立显卡成为了开发人工智能的核心工具。
科技发展永远以人为本,这一切的前提是人要有需求。封建上位者把人的需求抹除了,科技自然没根,同时他们在主观上也完全不希望科技进步。
唐宋时期,科举考试还有医学、天文、算术等科目,到了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便被严格限制在四书五经上,超纲一句都不行,因为科技发展带来的生产力进步与封建王朝落后的管理水平之间的矛盾,是他们脆弱肩膀上的无法承受之重,所以任何发展的苗头都会被绳之以法。正如站在岸上的人不允许在水里的人自己学会造救生衣。

封建制度下的人民

什么是人民?

我们首先是民,其次是人。“民”字的本意是“努力、无瞳的瞎子”,可以参考甲骨文中的解读:
甲骨文在眼睛下面加 "十 ", "十 "是 "又 "的变形,表示抓握。造字本义:手持利器刺瞎战俘眼睛,使其无力逃跑,成为顺从的奴隶。
甲骨文 民
甲骨文 民
甲骨文 II
甲骨文 II
篆体
篆体
金文
金文
金文 "民 "、基本承续甲骨文字形,同时省去了甲骨文中的瞳孔,强调 "民 "是无瞳的瞎子。
篆文将金文的 "目 "改写, "目 "形难辨。
隶书进一步变形:当 "民 "的 "奴隶 "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 "亡 "另造 "氓 "* 代替。《説文解字》:民,眾萌也。从古文之象。凡民之屬皆从民。(众氓。字形承袭古文的形象。所有与民相关的字,都采用 "民 "作边旁)。
 
由字义,其实我们就能联想到封建制度下的人民是什么样的处境,可以用一个故事来打比方。
notion image
在一个羊群中有两只羊经济学家,它们在预测今天中午吃什么。
羊大说,他从宏观经济认为,羊群会被带到广阔的草场,因为那里活动空间大,更有利于羊群幸福度的提升。
羊二说,他从微观经济认为,羊群会被留在温暖的羊圈里吃鲸饲料,这样营养更均衡,有利于小羊的发育。
结果他们被带到的是屠宰场。
notion image
这两只羊的逻辑都没有问题,让他们做出错误判断的原因是他们没有正确认识羊群和管理者的关系。
两只羊认为他们和管理者之间应该是羊和领头羊的关系,而实际上双方是羊和牧羊人的关系(古代一州之长的官职,曾就被称为州牧)。前者相互依存,领头羊会为羊群的生存和幸福度负责,因为他自己也是其中一员;后者则是单方面的向上供养,牧羊人只对自己的收益负责。
如果牧羊人急用钱,或者今年羊肉价格大涨,他会毫不犹豫的把所有羊都宰了,大不了来年再养一批。在牧羊人,也就是封建帝王的眼中,急用钱的地方可太多了,开疆拓土急、平定内乱急、大型工程急,自己贪图享乐更急,对于封建上位者来说,底层是否疾苦根本完全不在决策的考虑范围内。
 
上一篇
千万别努力,努力毁一生 ——《道德经》
下一篇
都2024年了,竟然还有人穿着孔乙己的长衫